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科建设 » 学科建设年度报告

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2022)

发布日期:2022-12-31

一、总体概况

山西大学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自2019年获批以来,已成为山西省首批拥有该学科的硕士学位授权点的单位,并被确立为山西省重点建设学科。本学科依托计算智能与中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复杂系统与数据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西省机器视觉与数据挖掘工程研究中心、山西大学高性能计算等平台,经过多年的建设,本学科形成了两个优势鲜明的特色方向:网络与系统安全,以及应用与数据安全及新型信息技术安全,已经具备了完善的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系统安全等开发、测试和实验环境。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在响应国家对网络空间安全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的同时,本学位点致力于为山西省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我们利用学校丰富的学术资源,与数学、计算科学与技术、大数据技术等相关学科紧密协作,推动学科创新,旨在打造一个网络相连、学科交叉、安全优先、工程导向的学科发展新模式。目前,我们已经建立了网络与系统安全、应用与数据安全及新兴信息技术安全两大研究方向。我们保持与学科发展的同步,与国内外顶尖学者在新型电力系统、物联网和智能设备等关键领域进行深入合作与交流,确保我们在网络空间安全的研究领域具有前瞻性、技术开发具有实力性,培养的人才能够满足市场需求。

(二)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向简介

(1)培养目标

网络空间安全学科涉及到以信息构建的各种空间领域,研究网络空间的组成、形态、安全、管理等。网络空间安全专业就业前景主要是在IT类企业、政府、事业类单位从事网络安全、安全产品的研发、技术开发、运维工程、安全管理、安全防护、安全规划等工作。具体目标如下: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促进研究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具备较强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能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研究型人才。

    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诚实守信,身心健康;恪守学术道德,崇尚学术诚信,具有严谨的科研作风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致力于培养“互联网+”时代能够支撑和引领国家网络空间安全领域的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系统掌握网络空间安全的基本理论和关键技术,能够在网络空间安全产业以及其他国民经济部门,从事各类网络空间相关的软硬件开发、系统设计与分析、网络空间安全规划管理等工作,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宽广的国际视野、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和行业高级工程人才。

    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2)培养方向

1)网络空间安全基础

研究安全路由算法与BGP算法的优化,确保在网络受攻击时迅速实现重路由,并为网络故障提供坚实的路由保护。在网络空间测绘这一关键探索领域,致力于实现全面且精确的网络资源分布图绘制,构建坚不可摧的安全攻防体系的先决条件。尤其面对IPv6的巨大地址空间挑战,重点攻克IPv6网络空间测绘的核心难题。通过这些研究,我们旨在构建一个坚固的网络空间安全理论体系,为网络空间的安全防护与治理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与技术保障,从而助力网络空间的安全、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2)网络与系统安全

研究工业控制系统的网络安全态势感知与防御、工业控制系统软件安全等研究领域。面向山西省工业领域,针对工业控制系统网络安全系统存在的漏洞难发现、攻击难溯源、防护易突破等挑战,研究联网设备安全漏洞的自动发现机制,探索工业控制系统网络攻击的识别与溯源方法,研发工业控制系统网络攻击的防护技术,搭建相应的网络安全态势感知与防护平台。旨在构建适应未来能源体系变革的工业控制系统安全控制体系,为工业控制系统的长期安全和稳定运行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3)应用与数据安全及新型信息技术安全

研究物联网和智能设备在信息物理系统中的安全与隐私保护。针对山西省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智能家居和无人系统等技术领域,解决复杂系统中的设备交互逻辑复杂性、安全脆弱性累积风险和设备管理策略的冲突问题。研究应用逻辑漏洞的混合检测技术和跨层运行时异常检测机制,旨在构建高效、可靠且可解释的攻击检测系统。关注智能设备收集的数据隐私敏感性,探索在保障系统可用性的同时最小化数据泄露的方法。以联合监管网络流量和应用数据为目的,研发集成监控和干预的综合平台,显著提升数据安全性。学科与多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研发了基于可解释策略的安全与隐私防火墙关键技术,为智能系统的高效、安全、稳定运行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三)研究生规模(研究生招生、在读、毕业、学位授予及就业基本状况)

2022年共招生12名研究生,共有22名在校研究生。

(四)研究生导师状况

现有专职教师17人,其中教授4人,硕士生导师9人,其中,获外单位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比例为70.58 %,获博士学位为10人,比例为58.82%,35 岁及以下有5人,比例为29.41%。

二、研究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情况

在研究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我们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班子成员、学科带头人带头讲党课,发挥引领作用。同时,我们注重辅导员队伍的配齐配强,确保他们有足够的能力和精力投入到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通过打造一支由党员领导干部、研究生导师、辅导员组成的强大队伍,我们依托基层党建、课程思政、社会实践、意识形态四个平台,共同构建起“三全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旨在全面提升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能力。

(二)思政课程建设与课程思政落实情况

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全面推进思政建设,我们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教学、科研和日常指导工作中。为此,我们组织研究生导师围绕思想引领、人生规划、学习成长等核心主题,积极开展主题党课讲授、科学家精神宣传、育人讲座以及“导师有约”等系列活动。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我们旨在全面提升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强化他们的学术道德自律意识,并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三)研究生党建与校园文化建设情况

学院党委始终按照学科、专业分别设立教师和研究生党支部,使党建与教学科研中心有机融合。学科所属教师第三党支部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二十大精神,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布局及学校“双一流”建设总目标,不断推进学科建设上新台阶,实现党建、学术双促进。党支部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强化党支部政治功能,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引导党员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多名党员教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省部级项目,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会议发表学术论文,扩大学科影响力,起到了很好的模范带头作用。

(四)日常管理服务情况

学院定期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主题教育,掌握研究生思想状况、尤其加强对特殊群体研究生的重视,并且定期深入学生群体中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状况。学科负责研究生教学管理人员1名,研究生辅导员2名。学科依据学校《山西大学研究生会章程》、《山西大学研究生更换导师申请流程》以及《山西大学研究生申诉处理暂行办法(试行)》三个管理办法,保障落实研究生权益。学院成立研究生会,研究生可通过自己的组织向学院反映遇到的问题。对于需要更换导师的研究生,可通过学院按照相关流程办理。

三、研究生培养相关制度及执行情况

(一)相关制度

所有课程依据学科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所有课堂教学形式采用新的实践教学方法,改革原有的人才培养办法来适应现在的教学课堂。代课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平台,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这两年当中,研究生代课老师们积极扩展教学方法,充实课程内容,采用科学的评价标准,学科课程建设取得良好效果。

持续促进人才培养及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鼓励研究生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出台《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研究生中期考核及分流淘汰管理办法(试行)》、《研究生导师招生条件》等一系列人才培养及质量保障制度。

(二)导师选拔培训

为加强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严格选拔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不断充实指导教师力量并提高其指导水平,保证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根据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有关文件精神,学院依据自身学科特点及导师队伍现状制定了研究生导师选拔办法,并根据导师在研项目情况,合理分配研究生培养人数。

为加强新聘研究生导师的师德师风建设,进一步规范导师职业行为,强化导师红线意识,树立导师良好形象。每年定期对新聘导师进行师德师风专项培训。

为在学院建设一支热爱祖国、具有强烈使命感、学术作风严谨、理论功底扎实、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学术队伍,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制度环境,促进学术进步和科技创新,现就端正学术风气,学院每年第2季度对全体研究生导师开展学术道德教育。

为进一步推动产学研合作,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学位点采取了多项策略,积极引进杰出博士、促进国际及国内的学术交流,并支持硕士学位教师进行学历进修。

(三)师德师风建设情况

建立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支部书记具体落实”的师德师风建设领导体系。落实《山西大学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实施细则》,制定《自动化与软件学院师德师风建设方案》,加强对 “六禁令”、 “红七条”、教师“十项准则”研究生导师“行为准则”等宣传教育。

建立师德档案、签订承诺书,将师德师风作为职务职称晋升、导师遴选、评先评优首要考核指标,实行一票否决。发挥学术委员会作用,对违反学术道德和学术不端的行为予以认定和处理。

(四)研究生奖助情况

2022年度22人获得国家助学金,共计13.2万元;9人获得学业奖学金,共计3.3万元。

四、研究生教育改革措施

本年度学位点在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建设、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的开展改革创新情况。

(1)人才培养方面

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作用。与企业共建党支部,将党建与思政工作有机融合;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推动专业与社会实践、创新创业教育、志愿服务等载体融合。

持续推进课程教学改革。根据“五育并举”、“课程思政”的建设力度,发挥课程育人作用,提升三全育人成效。

定期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在一级学科层面上打通学科基础课,强化学科的基本科学方法论学习和学术素养的训练,拓宽学科视野。

(2)教师队伍建设方面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位点发展的基石,学位点围绕引、培、留、用四个方面不断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突出重点“引进人才”。立足学科方向发展的人才需求,结合人才专业特点,拓宽引才渠道和学科类别。采取刚性引进与柔性引进相结合、以团队引入高层次人才等方式,通过高层次人才加大学院人才宣传,促进刚性引进。

立足实际“培育人才”。根据学位点发展的需要,凝练团队特色,鼓励中青年教师组织成立研究团队;支持教师赴国内外知名高等学府从事博士后研究和访问学者,比如浙江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深化研究工作,拓宽学术视野。

多措并举“留住人才”。 坚持事业和待遇留人,积极支持人才申报建设各类高水平科研平台,引导人才围绕重大项目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努力为高层次人才施展才华创造条件。

人岗相适“用好人才”。 积极做好人才管理,坚持“人岗相适、人事相宜、人尽其才”的用人原则,安排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担任各类研究中心、研究基地、重点实验室负责人,发挥高层次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着力为推动高水平科研创新赋能增效

(3)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

建立送出去学习和请进来交流的制度。学院鼓励研究生到国外进修和交流、欢迎国外留学生到本学科深造研究生,并制定了相关规章制度。

(4)开展课程改革

《面向新工科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案例库建设》获批山西省研究生优秀教学案例库建设项目,对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创新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学位点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分析及改进措施

本学位点建设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国家级、省部级教学成果奖偏少。

(2)国际交流合作不足。具有海外经历的教师比例比较低;在派出本校研究生赴境外交流和接收境外留学生来华攻读学位方面有待加强。

改进措施:

(1)将学科、专业经费等资源倾向于标志性成果的产出,如国家级和省部级奖项、重点重大项目,高水平著作等。

(2)加大社会、学校筹集经费力度,进一步扩大国内外学术交流,提升海外经历专任教师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