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科建设 » 学科建设年度报告

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 (2021年)

发布日期:2023-11-10


 

一、总体概况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山西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建设始于 2000 年获批的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二级硕士学位授权点,2005年获批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系统工程两个二级硕士学位授权点。三个硕士点于2017年调整整合为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本学科历经多年发展、融合、凝练形成三个特色鲜明的优势学科方向: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系统工程。现有专任教师48名,其中教授12名,博导2名,硕导31名,具有博士学位30名;在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和电子信息类(控制工程)年均招收70余名研究生;聘用校外企业导师30余名。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评为C+档。

(二)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向简介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促进研究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注重综合素质和学术创新能力的培养。本学科培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能从事控制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研究、开发、设计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具体要求:

1. 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诚实守信,身心健康;恪守学术道德,崇尚学术诚信,具有严谨的科研作风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2. 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外文资料。

3. 在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系统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方面,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熟悉所从事研究方向的最新科技发展动态。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独立进行系统设计和技术开发的能力和基本素质,能够分析和解决现代经济建设和交叉学科中涌现出的新课题,并在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领域内独立开展研究工作,在科学或专门技术方面做出一定成果。

(三)研究生规模(研究生招生、在读、毕业、学位授予及就业基本状况)

学科方向名称

项目

2020年

2021年

控制科学与工程

研究生招生人数

16

18

其中:全日制招生人数

16

18

非全日制招生人数

0

0

招录学生中本科推免生人数

1

0

招录学生中普通招考人数

16

16

授予学位人数

9

10

(四)研究生导师状况(总体规模、队伍结构)

现有专任教师48名,其中教授12名,博导2名,硕导31名,具有博士学位30名;聘任30余名校外企业导师,依托校企共建创新平台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

二、研究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情况

招聘985、211 院校毕业研究生担任辅导员,增设2名专职组织员充实思政工作队伍。研究生辅导员毋俊泓获评辅导员系列副教授;辅导员赵晨飞的“运用1331工作法做好基层院系发展型学生资助工作”案例入选山西省高校辅导员优秀工作成果;研究生导师范秋霞获2020年山西省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工科组二等奖。

(二)思政课程建设与课程思政落实情况

落实《山西大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建设工作方案》,制定《自动化与软件学院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目标,挖掘课程所蕴含的育人元素。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改革教学方法,丰富课程思政教学资源。2020 年课程思政已在学科全部覆盖,其中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立项建设课程3门,培育项目5门。

(三)研究生党建与校园文化建设情况

建立研究生党支部和学科所属教师党支部的“党员培养、项目合作、课题研发”三联工作制,强化教师党支部与企业流动党支部(驻站研究生党支部)的交流合作。学院始终坚持把研究生党建工作寓于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将研究生党建工作与学院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延伸学生工作的手臂,探索学生工作的新方法,提高学生工作的效率,故成立学生党员工作室,党员们基于工作岗位,在教学、管理、科研和服务师生等方面,以一颗炽热红心,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积极创新,践行党员先锋作用,共同建设校园文化。在研究生党建中发展和繁荣学院文化,在学院文化熏陶中促进研究生党建工作入耳入心,保证学院文化建设沿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学科所属教师党支部获批“山西省首批高校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工作室”,研究生党支部被评为校级“先进党支部”。

(四)日常管理服务情况

学院定期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主题教育,掌握研究生思想状况、尤其加强对特殊群体研究生的重视,并且定期深入学生群体中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状况。在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方面,做好研究生班级学生干部的选拔和配备工作和学院研究生会的学生干部管理与培养,做好班级学生干部与研究生会之间的联系、协调,及时了解学生干部的工作能力及工作作风建设情况。

三、研究生培养相关制度及执行情况

(一)课程建设与实施情况

基于新时期对于工科研究生培养的新要求,为了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学科针对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做了进一步优化。从2020-2021学期开始,保留学科基础课矩阵论、随机过程2门,新增应用数理统计与工程数据分析、工程控制理论;新增专业选修课运动控制技术、机器人技术、检测与信号处理、图像处理4门。

新增课程的同时,也优化了研究生教学团队。代课教师根据新制订的课程教学大纲,使用高水平的国内外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引入新的研究性教学、案例教学、讨论性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和科学的考核方式,让学生在教学中拓展视野、更好地掌握学科理论知识和应用实践能力。

所有课程依据学科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结合疫情期间的线下线上教学模式,所有课堂教学形式采用新的实践教学方法,改革原有的人才培养办法来适应现在的教学课堂。代课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平台,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这两年当中,研究生代课老师们积极扩展教学方法,充实课程内容,采用科学的评价标准,学科课程建设取得良好效果。

(二)导师选拔培训

为加强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严格选拔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不断充实指导教师力量并提高其指导水平,保证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根据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有关文件精神,学院依据自身学科特点及导师队伍现状制定了研究生导师选拔办法,并根据导师在研项目情况,合理分配研究生培养人数。

为加强新聘研究生导师的师德师风建设,进一步规范导师职业行为,强化导师红线意识,树立导师良好形象。每年定期对新聘导师进行师德师风专项培训。

为在学院建设一支热爱祖国、具有强烈使命感、学术作风严谨、理论功底扎实、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学术队伍,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制度环境,促进学术进步和科技创新,现就端正学术风气,学院每年第2季度对全体研究生导师开展学术道德教育。

为进一步推动产学研合作,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学院每年会邀请3~4名行业专家就产业发展、企业需求等方面对导师开展专项讲座及培训。

(三)师德师风建设情况

学院坚持将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坚持“打铁还需自身硬”,推动教师“先立德、后树人”,将师德师风建设与意识形态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团队文化塑造、导学关系融洽促进等内容有机结合,打造出一支理想信念坚定、道德情操高尚、潜心教学科研、关爱学生成长的教师队伍。在院党委领导下,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涌现出许多先进集体和个人,多位导师分别获得“宝钢”优秀教师称号、“山西大学十佳青年教师”、“山西大学教学先进个人”、“山西大学师德师风先进个人”、“山西大学优秀教师”等称号。

(四)学术训练(专业实践)情况

学科非常重视研究生的学术训练,要求所有导师以团队形式定期开展研究生学术讨论班,并定期提交开展计划及总结,鼓励研究生跨方向参与讨论。作为毕业资格审查的必备条件之一,要求每名研究生在校期间需至少参加15场学术报告交流活动,并提交交流心得。本年度邀请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16人次为导师及研究生做报告。

为了提高本学科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在《山西大学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管理办法》的基础上细化本学科研究生“专业实践的方案,并要求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中全面实施。在原有的山西省电力科学研究院、山西华仁通电力科技有限公司等6家实践基地的基础上,2021年又增加了太重煤机有限公司、太原禹通科技有限公司、山西尚风科技有限公司等10多家实践场所。

(五)学术交流情况

(1)积极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校进行学术交流,如澳大利亚斯威本科技大学副校长韩清龙教授、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张先明教授、山东大学马树萍教授、清华大学游科友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郭戈教授、武汉科技大学柴利教授等。

(2)多名专任教师赴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东南大学等国内外知名研究机构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3)承办了2021年中国过程控制会议,教师积极参加中国自动化大会、中国过程控制会议、中国控制与决策等学术会议。

(4)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要求研究生在校期间至少参加15次学术讲座或论坛,并纳入学分认定。

(六)研究生奖助情况

本学科负责控制科学与工程和电子信息类(控制工程)的研究生的教学与管理。在校研究生奖助情况如下:2021年度获得学业奖学金73人,覆盖率90.12%,其中一等奖学金9人,二等奖学金28人,三等奖学金36人,共计27.4万元。经按照评比细则,课程学习阶段研究生按照成绩先后次序,论文阶段研究生按照科研成果等综合因素选出。国家奖学金获得者2人,覆盖率1.5%,共计4万元。其中专业硕士研究生和学业硕士研究生各1人,按照评审方法考虑科研成果等综合要素选出。

四、研究生教育改革措施

本年度学位点在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科研成果转化、促进科技进步、服务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的开展改革创新情况。

1)人才培养方面

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作用。与企业共建党支部,将党建与思政工作有机融合;将马学科重点研究成果运用到思政课;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推动专业与社会实践、创新创业教育、志愿服务等载体融合。

持续推进课程教学改革。根据“五育并举”、“课程思政”的建设力度,发挥课程育人作用,提升三全育人成效。

定期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在一级学科层面上打通学科基础课,强化学科的基本科学方法论学习和学术素养的训练,拓宽学科视野。

全力推进学生的科研能力。多名研究生在校期间发表2篇高水平SCI二区论文或授权2项发明专利。与企业共建多个省级“研究生工作站”。

增加招生规模、加大招生宣传力度。近两年,研究生招生人数大幅提高、在校生人数快步增加。近两年,学院专门组织专职教师在本校和兄弟院校进行招生宣传,学科生源质量逐年提高。

2)教师队伍建设方面

以师德师风建设为抓手,夯实立德树人的根基。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坚持“打铁还需自身硬”,推动教师“先立德、后树人”,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

提高导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两年来,研究生导师数量增长率达到25%,教师发表高水平论文50余篇,包括Nature子刊、Automatica等顶尖期刊论文。

鼓励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科研院所进行交流与合作。两年来,学院10名青年教师到双一流大学做博士后,4名教师以访问学者身份赴国内外高校开展科学研究。

3)科学研究方面

学科资深教授领衔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白建云教授、贾新春教授、王灵梅等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以大型科研项目为依托,提高了研究生整体科研能力和工程能力的提升。

联合校内外资源共同开展研究。根据学科现有研究方向、申请研究和解决问题的需要,与校内其它学科和校外企业开展了联合申报项目、解决技术难题。

4)科研成果转化方面

大力推进校企合作,直接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近两年,学院相继与多家校外单位签订校企合作或者技术研发协议,直接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以教师科研评价管理办法的改革,促研究生工程能力提高。之前职称评审时的科研评价办法中重点在科研成果的取得,以专利成果为例,现今只有转化了才能被认定为有效的科研成果,导师项目的“落地”促进了科研成果的转化。

5)促进科技进步方面

组合学科精锐力量,在重大研究中寻求突破。贾新春教授科研团队经长期努力,在智能控制理论研究中取得突破,获得多项研究成果,于2021年获得了山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6)服务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方面

紧紧围绕能源革命和山西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不断将学科前沿和研究生培养向能源电力领域进行转化和运用。学科不断向山西省电站控制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绿色能源研究生教育创新等中心派驻教师和研究生,与企业建立“在线”联系,参与企业技改支持企业技术创新。

7)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方面

以社会实践为依托,社会文化建设添砖加瓦。2020年学科主体学院“心系国计民生,勇担青年责任”暑期社会实践分别获得校级和省级“优秀实践服务队”团中央“优秀团队”称号,学院团委获评团中央“优秀单位”。

8)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

建立送出去学习和请进来交流的制度。学院鼓励研究生到国外进修和交流、欢迎国外留学生到本学科深造研究生,并制定了相关规章制度。同时,每年至少请3名国外专家学者到校(在线)给本学科研究生做学术报告。2021年依托山西省国际合作基地与平台项目建立了中-英智慧能源控制与安全国际联合实验室。

五、学位点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分析及改进措施

本学位点建设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本年度没有国家级、省部级教学成果奖。2019年获省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2018年获省级一等奖1项。(2)本年度没有国家级重点重大项目、高水平学术专著。受限于山西省经济规模,承担的科研项目数偏少,规模小。(3)国际交流合作不足。具有海外经历的教师比例比较低;在派出本校研究生赴境外交流和接收境外留学生来华攻读学位方面有待加强。

改进措施:(1)将学科、专业经费等资源倾向于标志性成果的产出,如国家级和省部级奖项、重点重大项目,高水平著作等。(2)加强导师培训考核机制,健全评聘分离和科研激励措施,拓宽研究生参与项目渠道,完善在实践项目中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体系。(3)加大社会、学校筹集经费力度,进一步扩大国内外学术交流,提升海外经历专任教师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