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4-16
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核心驱动力,正在深刻重塑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为深化学院师生对人工智能与自动化融合发展的理解,探索智能化时代自动化专业的前沿方向,自动化与软件学院于2025年3月28日下午3:00在求真楼知行报告厅隆重举办本学期第二十四期“致远·讲堂”。本期讲堂特邀上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费敏锐教授,带来题为《从人工智能发展看自动化的未来》的专题报告,报告由副院长郭威主持,来自学院内外200余名师生代表聆听了报告。
讲座伊始,费敏锐教授以人类对智能工具的千年梦想为切入点,回顾了20世纪40年代计算机的发明与50年代人工智能的诞生,两个历史性时刻标志着机器替代人类脑力劳动的新纪元的陆续开启。费教授通过保洁机器人、智能机器服务员、工业机器手臂等实例,生动阐释了人工智能的生产与生活应用——在机器上以人工方法实现的智能。他强调,人工智能不仅是技术革新,更是对人类思维方式的拓展,其核心目标是通过智能机器解放人脑,实现生产与生活的全面智能化。
在梳理人工智能发展脉络时,费教授从1943年麦克洛奇与皮兹提出首个神经网络模型(MP模型)谈起,深入分析了人工智能经历的六大阶段,包括20世纪40年代了控制论的创立和988年至今的集成发展期,乌克兰学者A. Ivakhnenko的深度学习探索与“大模型”概念的崛起;随后他进一步分析了人工智能的三大理论学派,特别指出,三大学派的融合发展为技术进步提供了多元路径。
在探讨人工智能的意义时,费教授从经济、社会、教育文化多维度展开:智能制造正在重塑产业的结构,自动驾驶技术正在重新构建交通系统,智能教育正在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这些变革不仅提升了效率,而且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在探讨人工智能的意义时,费教授从经济、社会、教育文化多维度展开:智能制造正在重塑产业的结构,自动驾驶技术正在重新构建交通系统,智能教育正在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这些变革不仅提升了效率,而且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针对自动化与人工智能的关系,费教授以“根基与方向”作喻:自动化解放人类体力,为智能化提供硬件支撑;人工智能则赋予系统“大脑”,实现从感知到决策的飞跃。工业生产线若无传感器与执行机构(自动化基础),再先进的算法也难以落地;反之,若仅有机械重复的自动化,缺乏智能优化,则无法应对复杂多变的现实需求。二者的深度融合,正推动农业、交通、医疗等领域向更高层次进化。在人才培养方面,费教授提出“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观点,鼓励学生夯实自动化学科基础,同时拥抱人工智能前沿技术,通过跨学科实践将理论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费教授以上海大学为例,介绍了其在智能算法优化与工业场景应用方面的创新成果,彰显了中国学者的智慧与担当。
此次讲堂不仅拓宽了师生对人工智能与自动化融合发展的认知,更点燃了探索前沿技术的热情。在智能化浪潮奔涌向前的今天,自动化与软件学院将继续以学术为帆,助力学子在科技创新的海洋中破浪前行。
专家简介:
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教授,曾任学院院长、党委书记,以及上海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现为科技部复杂网络化系统智能测控与应用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主任,上海市电站自动化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市智能自动化与网络化控制国际联合实验室负责人,上海领军人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亚洲仿真联盟会士,英国女王大学荣誉客座教授,中国仿真学会首届会士、荣誉副理事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会士、嵌入式仪表及系统技术分会荣誉理事长,上海市仪器仪表学会理事长,上海市自动化学会监事长,上海市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等。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中国仿真学会自然科学和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技进步等一等奖共7项,上海市自然科学、科技进步二等奖7项,以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创新奖2项。
撰稿人:张钊洋
一 审:高 慧
二 审:李登春
三 审:王 莉